地产炮灰
“今天是鸿坤不兑付的第53天,越来越多的人,选择了沉默!”
在微博”鸿坤金服不兑付”超话里,有人日复一日地计算着,鸿坤金服已经爆雷的日子。
今年3月,曾经的中国百强房企鸿坤集团旗下的鸿坤金服宣布停止运营,成为又一家因为理财产品爆雷的房企,涉及资金达30亿。
如鸿坤集团这样的案例,人们早已司空见惯。自2021年9月,恒大财富百亿理财爆雷之后,佳兆业、阳光城、宝能、中国奥园,当代置业、祥生控股、三盛集团等多家房企纷纷爆出理财产品无法兑付。
业内曾经盛传的一句话,“房地产做到最后就是做金融”,如今看来,已成笑话。
时至今日,房企艰难自救,业主惴惴不安,但更惨的是买了房企理财的债主们,似乎早已无人关心:这钱,啥时候能还上?
员工业主一网打尽
中国人的骨子里是有一股赌性的。
“你不理财,财不理你”,这句话随着各种“投资宝典”的畅销与营销号的攻势,早已成为了至理名言。
想搞钱,就得“钱生钱”,而且越快越好。
房企推出的理财产品,“完美”符合这一标准。
鸿坤金服爆雷10天之前,还发布了一只48天的短期募资产品,1万元起投,预期年化收益率10%。公开资料显示,各大房企推出的理财产品,年化收益均在7%-13%不等。
对比银行存款,哪怕三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,也不过在3.35%上下,足足高了一倍不止。
不同银行大额存单利率
马克思说,有50%的利润,资本就铤而走险;为了100%的利润,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;有300%的利润,它就敢犯任何罪行,甚至冒绞首的危险。(其实不是马克思说的)
资本如此,人也一样,而且10%就足以让人抢个头破血流。
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往往是房企内部员工。
如阳光金服,涉及投资人约1万人,其中员工约3千人;如奥园,涉及投资人大概1500人,员工及家属占了一半以上。
有企业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员工福利,正如当代置业推出的员工内部理财“职工宝”,连名字都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有房企员工直言,“收益率高,而且之前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如期、足额兑付,我们身在公司内部,对公司的情况熟悉,所以也比较放心。”
第二批则是买了房的业主。
房子住进来,小区写满了房企的理财广告——“中国房地产百强,资产过千亿”,听起来比p2p靠谱多了。
还等什么?投!倾尽所有甚至拉上亲戚朋友都要投。
这可是企业内部福利,想买还得找门路让员工代持,这么大的公司难道还会骗人?
一大批大爷大妈抢破头地交出了自己的全部养老钱。
曾经,二者的相处称得上甜蜜,房企拿到了钱,投资人也赚到了钱。只是寒冬一至,曾经所有的甜蜜,如今都化为了仇恨。
2021年9月13日,恒大财富爆雷之时,约100名投资者包围了恒大深圳总部,其中不乏恒大员工、业主,“老板盘满钵满,员工倾家荡产”“恒大,还我血汗钱”这样的标语比比皆是。
标语不是空话。
对比之下,2017年福布斯富豪榜上身价391亿美元的许家印,超越马云成为中国首富。爆雷三年后,还剩89亿美元。
但对于很多债主来说,爆雷之后,就是倾家荡产。
隐藏的债务黑洞
有人坐着看戏,甚至有些幸灾乐祸,认为这就是活该。
不出奇。
这毕竟看起来就是一门你情我愿的买卖。
但等到潮水退去,露出的其实是精心布局的杀猪盘呢?
不少房企的理财平台都涉及“自融”的风险。
“自融“的概念最早出自P2P行业。2016年8月,银监会联合多部门下发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》,其中第十条规定,“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从事或者接受委托从事下列活动:(一)为自身或变相为自身融资,(二)直接或间接接受、归集出借人的资金。”
如今的房企理财产品如出一辙。房企的通常做法,就是由公司内部人士在外自建壳主体,或去外部寻找符合条件的壳公司,作为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。
如恒大财富的基金销售牌照持有主体,为深圳市金海九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。穿透可知,该公司旗下并没有对外投资公司,最终受益人为徐文、何妙玲,前者为广东恒大华南物流中心董事,后者为恒大地产集团董事。
恒大财富专题会现场,源自搜狐财经
自融的风险在于,资金的用途是不明确的,有着极高的被挪用的风险,究竟是项目投资?还是被房企拿去填窟窿?
前者面临的可能是项目回款影响兑付,后者的恶果很多人已经品尝到了。
还有一个关键就是,这笔钱用完了是要还的,但这笔负债却因套壳的操作,并没有在公司的报表上呈现,成为了三道红线以外的债务黑洞。
近期爆雷的金科地产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。
表面上看,截至2021年年底,金科扣除合同负债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9.17% ,净负债率为69.51%, 两项指标达标,但现金短债比小于1,踩中一道红线。
但实际上,“金科系”旗下名为“小金牙”理财平台的产品在数日前已经出现逾期兑付。上海票据交易所日前公布的截至2022年3月31日持续逾期名单中,金科股份及其旗下公司更是累计逾期8130.65万元,月末逾期余额5735.2万元。
另外,纵观公开报道,购买了房企理财产品的“受害者们”,基本都毫无投资经验,甚至还有像当代置业等房企,强制中高层员工购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。
一边是企业刻意将债务风险隐藏,一边却是缺乏投资经验的投资人。
说是你情我愿,到头来却成了一场不公平的资本游戏。
被遗忘的债主
踩雷房企理财的债主们最关心的问题,还是钱能不能还上。
乍看之下,房企们在爆雷之后基本都“积极”地给出了自己的兑付方案。
方案主要不外乎两种,现金分期、实物资产。以鸿坤集团为例,其最新的兑付方案如下:
现金分期方案以账户金额不同分三种情况——
1,账户总资产为10万元及以下的,方案公布后10个工作日内兑付。
2,账户总资产为10万元至20万元的,每三个月一期,分12期也就是36个月完成兑付。
3,账户总资产为20万元以上的,每三个月一期,分16期也就是48个月完成兑付。
实物资产兑付方面,鸿坤集团则表示,“已准备好足够覆盖投资人本息的实物资产供投资人选择,实物资产业态包括在售的住宅、别墅、商铺、公寓、车位等”。
其它爆雷房企也基本类似。
阳光城的兑付方案中,本金偿还方案为,到期首月兑付10%,之后第7-12个月内,每月偿还15%;利息亦是7-12月分摊。
多数房企还给出了现金与实物兑付相结合的兑付方案。例如奥园针对60亿逾期理财的兑付方案包括“现金+实物”,其中现金兑付以200万为界,兑付周期为6个月、21个月,实物兑付则由集团提供总货值不低于90亿元的物业资产;
看起来,还好像是能还上的。但兑付方案并非人人都能接受。
现金分期通常的问题有两种,一是收益打折,当代置业旗下参与了理财产品的员工就表示,如果接受现金分期方案,原本承诺的10%以上年化收益变为4.35%;二是分期过长,如前述鸿坤集团的方案中,最长要足足4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兑付。
有投资人直言,这其中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。
实物兑付也是个“坑”,其中最大的问题,是这些实物资产的流动性。
用某位当代置业员工的话来说,这些都是“不良资产”、“癌症库存”:非核心城市资产、非业主买不了的车位、没有上下水以及转手税特别高的商业项目、现场交通偏远、期房同样面临不确定性。
再说简单点,就是本金再难全额返还。
鸿坤集团在新闻稿中表示,已经有60%的投资人完成了兑付方案签约。
鸿坤集团总部
至于你信不信?反正至少40%投资人不信。
但无论信不信,今年5月12日,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已经宣布,“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”。
今时今日,地产行业政策频频吹暖风,各地急着救市,房企忙着交楼,至于那些还在苦等兑付的债主们,好像也只能在微博的超话里继续计算无望的日子了。
参考资料:
搜狐财经《地产人的“魔幻2021”:理财入“坑”被套百万,高管盼“大浪淘沙、格局重塑”》
棱镜《超900亿房企理财暴雷,员工:当年60万“买”职位,今被迫成房东》
锋雳《金科“小金牙”逾期:教科书式集资崩塌》
乐居财经《地产自融疑云》
第一财经《3·15大调查 | 涉房理财:曾经的“财富密码”如何吞噬财富?》
商务合作 | 加微信:JinjiaoBD